English

提高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

2001-02-06 来源:光明日报 冯之浚 我有话说

历史上数次对西部的开发,由于受人们思想意识和技术水平的局限,造成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,付出了与发展效益不相称的代价。历史教训使我们认识到,必须寻求一条兼顾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发展道路,这就是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,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、资源、环境的协调和良性循环,从而保持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,走一条社会进步、经济发展永续不断之路。

可持续发展是一种“见识”,一种智慧,而不仅是科学技术问题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把“知识”与“见识”区别对待。老子《道德经》认为,“为学日进,为道日损”。说的是,学习知识,日积月累,有所进步;修行与求道,目的是逐渐减少人的私欲与偏执,故称“为道日损”。私欲偏执越少,离道越近。此“道”包括“人道”和“天道”。“为学”是知识问题,“为道”是见识问题,因此“为道日损”可以理解为,基于对世间万物运行规律的认识,特别是对经济的、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,更能体会到世界运行的真实情况,从而具有较高的认识社会、改造自然的素质,损失的只是未“为道”之前的一些“偏执”与“私欲”,亦即盲目性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仅是“知识”问题,更是“见识”问题;不仅是“为学”问题,更是“为道”问题。

“见识”有三个方面的含义:安身立命、升华境界、提高素质。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首先是安身立命问题。不论古代、近代还是现代,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安身立命问题,当今世界也是这样。向自然界无限制地开发,无限制地索取,把自然界当作取之不尽并可任意挥霍的“金库”和硕大无比可以乱掷污物的垃圾桶,这些都是竭泽而渔式的不负责任的行为。《红楼梦》中说:“身后有余忘缩手,眼前无路想回头”。人类再也不能犯类似的错误。要知道,自然界并不是一个驯服的可以任意使唤的奴仆,当人类对它的征服超过一定的阈值时,自然界就会以自己特有的反抗能力,采取种种不同的形式给人类以“报复”。今天,人类已认识了自然界的这种特性。因此,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,采取适度增长的策略,既兼顾当代人的利益,又兼顾后代人的福祉,在一定的阈值之中来获取世界的进步。哲理昭昭,实际上是解决见识问题。现在国外有一个“绿色哲学”流派,尽管他们的一些观点有待探讨,但这个流派正是从可持续的角度来架构自身的哲学的。一个民族如不能解决“安身立命”的见识问题,就不是自觉的民族、清醒的民族,而只能是一个愚昧的民族、自大的民族、可悲的民族。

有了安身立命之本,就可以升华境界。我们现在对经济增长认识的境界还有待提高,要接受他国、他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,并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向各界作广泛而通俗的宣传,以此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。不光是提高人的素质,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努力提高我们的经济运行素质,这是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。20多年来,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,在增长率、经济总量、市场培育等方面已有了良好的开端。但经济运行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,真正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还不够,技术含量低、重复建设以及环境污染、生态破坏的现象仍有发生。因此,在加快西部开发中,要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、宣传和普及,提高领导者、劳动者的自觉性,促进人的素质和经济运行素质的提高。

我国在东部的经济发展以及以前的西部开发中,都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。这次的西部大开发绝不能再走“吃祖宗饭,夺子孙粮”的道路,而要十分重视生态赤字和环境透支的严重后果,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资源的合理利用、产业的优化组合、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等方面产生巨大效益,从而改善经济运行素质,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